“楷书鼻祖”指的是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
一、楷书鼻祖
1、“楷书鼻祖”指的是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钟繇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与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南朝庾肩吾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2、钟繇,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3、钟繇的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就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丙舍帖》《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三碑”是指《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
二、钟繇楷书的特点
1、钟繇的楷书保留了隶书的笔风,体势偏古。钟繇所处的年代,楷书还处于一种稚嫩的状态,没有脱去隶书笔意的束缚,但正是这种不成熟的、焕发着转型气息的字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点画之间,还没有唐代以后的楷书在笔法之上表现出浓厚的痕迹,若藏若露,若隐若现,结字也非常舒朗,但点画之间却并不死板僵滞,气韵质朴而不流于俗媚。
2、在章法上,钟书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此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这正是古人所评“钟书天然第一”的一大原因。
3、在结体上,钟书并不作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立形,如《宣示表》中开始的“尚书宣示”四字,“尚”与“示”都写得扁方,而“书”与“宣”字却写得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