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网
当前位置:艺考网 > 问答社区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什么

作者:王秋霜 发布时间:2020-04-16 12:13:52 标签:隶书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字体由篆书的长方改为方正,圆转的笔划改为了方折,是象形汉字转变为不象形的重要阶段。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什么

一、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什么

1、隶书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近十多年来不断出土的简牍,有说法认为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此外,也有说法认为,隶书起源于秦朝。不过,其盛行于两汉是没有异议的。

2、在两汉,隶书不但通过隶变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同时还有着向草率和规范两极方向发展的整体趋势。两汉开始,随着隶书的发展,篆书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仅用于特别庄重和特别需要加以美化的场合。

3、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将篆书圆转的线条改为直笔或方笔,象形意味已完全消失,成为快速、易写之新样式,汉字的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

4、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东汉是隶书的成熟和鼎盛时期,作品蔚为大观,美不胜收,达到了隶书艺术的高峰。

二、两汉时期隶书风格分类和代表作

1、工稳端正类:《西岳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等。

2、方劲古朴类:《张迁碑》《鲜于磺碑》《西狭颂》《校官碑》等。

3、秀丽飘逸类:《曹全碑》《孔宙碑》《刘熊碑》《赵宽碑》等。

4、宽博厚重类:《衡方碑》《鲁峻碑》《封龙山颂》等。

5、雄放态肆类:《石门颂》《杨淮表记》《夏承碑》等。

6、古拙雄浑类:《郁君开通褒料道刻石》《裴岑纪功碑》《郙阁颂》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隶书最早出现于哪个时期
根据现有的史料考证,隶书最早起源于秦朝,相传是由程邈在小篆的基础上所整理出来的。隶书源远流长,贯穿古今,是我国自有文书以来的第二大书体,直贯秦、汉、魏、晋六朝,代篆书而盛行于世,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之一。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特点
隶书:字体比较庄重,书写时效果比较宽扁,横画比较长,直画比较短,极有艺术欣赏的价值。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字体端正,是字体中的楷模。行书:更多的是楷书的草化或者说是草书的楷化,不潦草也不端正。草书:结构简省,偏旁假借
隶书后面是什么
隶书产生于篆书之后,楷书之前,当然楷书、行书、草书出现的时期差不多,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可以说,在隶书之后,草书、楷书、行书都开始成型。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磔”。
隶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隶书的主要载体为简牍帛书和刻石。隶书的历史分为秦隶和汉隶两个阶段。秦隶又称古隶,是隶变阶段的早期隶书;汉隶是成熟形态的隶书,因其左右开张的笔势、字形,又称作“八分书”。古隶阶段的载体主要为简牍帛书,而碑刻是汉隶阶段的典范形态。
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体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是字体中的楷模,沿用至今。草书:结构简省,偏旁假借,潦草中不失规矩,奔放飘逸,有内涵美。行书:行云流水,舒展有型,不潦草也不端正。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轻重顿挫有变化,极有艺术欣赏的价值。篆体:大篆风
隶书是谁发明的
隶书相传是秦末时期的程邈在狱中所整理的。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小官,曾当过县狱吏,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而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狱中把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把大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隶书有几种字体
隶书按年代分为秦隶(古隶)与汉隶(今隶)。秦隶出现于战国末至西汉初,汉隶出现于西汉中末期,盛行于东汉。隶书的字形多呈宽扁型,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磔”,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而产生的字体。
隶书特点用八个字形容
隶书特点用八个字形容为方劲古拙,蚕头雁尾。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蚕头雁尾是指在起笔的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是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隶书是什么时期的文字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隶书的出现在中国文字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隶书特点
隶书多呈宽扁型,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磔”。隶书始创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有“汉隶唐楷”之称。